新闻详情

第十二届中国用户体验大会嘉宾分享|清华美院赵超:体验驱动的设计创新

图片


设计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设计是一门关注人、行为和事物之间交互方式与体验的学科。它跨越多个领域,将美学、功能、环境、文化和社会等因素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设计也是人类文明构建的主要方式之一。


图片


设计是什么?设计是针对复杂系统的管理进行重新梳理的一门学科,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本身很复杂,尤其技术本身也是复杂的,复杂是不可避免的,设计就是要从复杂出发,让复杂的社会和技术系统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易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真实世界而设计》这本书里面谈到了,设计创新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让社会更加可持续发展。


图片


马斯克在所有创业项目中都展现了他对用户体验和设计创新的深刻洞察。以他的飞船为例,无论是宇航服还是操作界面,都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哲学。可以清晰的看到,设计创新、人性化设计、人性化体验对未来技术的发展起着多重要的作用。


图片


设计要做什么?在深入探讨技术实体的同时,我们还需关注服务模式所带来的独特体验。用户交互界面的设计、项目管理的方式,以及构建多用户系统网络,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需求的丰富体验。正如《体验经济》一书所阐述的,体验经济是区别于服务经济的第四种经济模式,它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书中预言,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更多地集中在体验的竞争上,这也正是此次大会的核心目的。


我们基于用户体验设计创新做的模型。首先要研究的是用户,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文化驱动的,最终是要创造产品、创造技术、创造服务;再是技术,面向未来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产品的开发,技术其实代表着很重要的驱动因素,这是技术驱动的产品研发。光有技术和产品没有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产品为人所用,人跟产品产生使用关系的时候,产品的意义才能产生,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才有价值。在这个模型中我们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研究技术驱动的产品,最后构建有意义的人跟产品之间使用关系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图片


在这里我想分享三个项目的案例,第一个项目是我们做的人才培养项目。我们建构了三个课程模块,培养他们面向全球化挑战的设计创新和体验创新。第一是文化的要素如何在全球市场中驱动设计创新,进行文化的迁移;第二是面向社会设计,比如面对老龄人群、健康医疗、绿色可持续等,这些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开发产品和服务;第三是面向智能制造、3D打印,设计如何应对新的制造业的生产。


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在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用批判性设计思维,对复杂的设计与工程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来论证他的可行性、必要性、适应性,具备可视化的表达能力,界定创新的因素。在技能层面学生能够用娴熟的技术输出创新的概念和接近创新的机会,对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进行功能原型的研究,生产工艺的制作,和产品原型的创新,最终实现设计的预想。在价值层面,希望学生在面向全球化挑战能够有建立系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第二个项目是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医疗机器人的设计,帮助中国构建人性化的三级诊疗的系统。这个机器人不仅仅是简单医疗机器人,通过这个机器人的功能和界面设计,构建了在社区到中心医院,尤其在中心医院中不同应用的医疗场景;构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人性化的体验,比如说在急救过程、远程会诊过程中、住院部护士和医生共同查房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扮演重要的;构建了医生和患者之间良性的就医体验的作用。


图片


我们做的是从产品创新,到解决人的需求,最后架构商业模式,在三个环节中通过设计进行系统的链接,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支撑不同的医疗场景的构建。


中国老年人爱跳广场舞,他们的需求跟日常生活以及中国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穿戴设备,共同进行文化和技术的整合,为他们设计了一个产品,在不扰民的情况下,跟他们的情感体验、锻炼的体验以及健康监测,很多不同的功能进行整合,做了这个产品研发。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设计创新和用户体验跨文化、跨学科的领军人才的培养,帮助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智造。


第三个项目是我们团队探索中国美学和中国设计风格的传统元素,建立传统元素的知识图谱,设计的知识图谱和大数据库。在这个理论模型建构下,我们这个项目要求借助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我们把中国设计美学知识图谱迁移到五个产业领域,包括服装、陶瓷、高铁、手机、家具,最后需要通过从研究到产业实践。参与这个项目的一共有十家企业,五个产业领域,都是中国头部,比如火车是中国的复兴号的主要生产商,他要求我们线上销售,在产业中进行迁移以后,要达到一个亿的销售额,最后我们也很圆满完成了这个项目。


图片


在陶瓷领域,在米兰设计周举办的一个为文化的多样性而设计的一种中国范式的展览,当时古驰、阿玛尼的设计师,看到我们基于中国风格知识图谱的理论模型的构建,他们认为这样的研究对他们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品牌的设计创新进行文化迁移的时候,能起到很大的启发作用。


高铁层面上,首先要研究从用户,比如说高铁的成用人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综合应用了人体工程学到影子跟踪、模拟测试到用户价值体验的洞悉,包括场景的构建,进而给出未来高铁,尤其是针对5G环境下450公里以上的高铁,做一些设计的创新。这个设计创新,基于用户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的研究,构建从价值体验、场景体验、感知体验,三位一体的未来高铁设计解决方案,我们借助了虚拟仿真、坐压、舒适度,包括用户在高铁上不一样场景的乘用,比如说我带着一家人,家里老人、孩子出行,或出差、商务出访。大家可以看到效果图,这是我们对450公里的高铁从空气动力学进行虚拟仿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测试,接下来在座舱设计中,重构了高铁尤其是5G环境下的高铁,全新的娱乐场景应该是怎样的。不同的应用场景通过设计创新,针对不同高铁乘用的用户需求、体验,我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块,进行灵活的组合。我们建构的是,乘客从家里出发,从购票到最后上高铁,下高铁以后到目的地,全流程的,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和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建构全服务的体验。


图片


面临老龄系统,设计了老年人需求的模型,我们引用基因的双螺旋结构。老年人的用户需求和体验,一边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另一边是意义的构建,还有两个重要因素,是我们要研究的文化以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实践。这个模型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应用,十年前我们就在探讨老年人智能家具,如何帮助独居老人在家里构建智能家具的终端。特别地,我们关注老年人在家中的安全问题,尤其是防止跌倒的风险,因为跌倒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我们通过研究和测试,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在不改变老年人生活习惯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在深入设计阶段,我们做了大量人机关系舒适度的研究和测试,做了很多原形的测试。到细节设计上,每一个材料的选择、每一个表面的处理,包括色彩、材料处理,都做了深入的探讨。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椅子综合了老年人在家里安全起身、休息,能吃药提醒,包括按摩、听音乐、娱乐、移动,所有的界面并不是手机界面,引用的是老年人在年轻时候习惯的冗余界面的操作模式。


在疫情期间我们充分的发挥了设计创新的作用,当时我们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能在一个半小时内进行高通量的核酸检测的,这个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给以重大关注的项目,我们的设计解决的是在特殊环境下检验监测人员综合的使用体验和提高操作效率。


图片


为了探索人类需求的多维度链接,包括安全、实用性、舒适性、身份认证以及情感和精神体验,我在清华大学成立了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致力于产品开发、环境优化和健康包容性的研究,旨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的创新。